English

清华六年忆名师

我与清华
2001-03-28 来源:光明日报 徐士瑚 我有话说

1925年8月我考入清华学堂新开办的大学部一年级,称为清华第一级。由于身体和其他原因,中途转到第三级,于1931年6月毕业。今年正是毕业70周年,我已是94岁老人了。

1925年清华大学部初创,尚无院系建制。入学考试时,学校只列出报考12门类——国文、英文、历史、教育、哲学、法律、政治、经济、物理、化学、生物、土木工程。我报考了英文类(后改为西洋文学系)。我的考分英文83分,数学只23分,平均分数68分。很可能清华校方认为我报考的是文科,所以数学虽不及格仍录取了我。

在清华6年,得益于名师的教诲。我的国文是由新来校的朱自清讲师讲授。他中等身材,面色白皙,双目有神,性情温和,彬彬有礼,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写得一手优美的白话文,文言文也写得一样好。他讲的国文、文言文、白话文并重。我们每两周作文一次,他批改得特别仔细,使我们的作文大有进步。

“西洋文学概要”是美国人翟姆孙教授担任的。他没有为我们指定任何课本,而是边讲课,边补充材料,讲了8年8遍,终于在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西洋文学史》。翟姆孙先生从古希腊、罗马文学讲起,通过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一直讲到19世纪末年,对欧洲各国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运动与重要文学家及其主要著作都曾涉及。凡讲到重要文学运动或重要文学家时,他都指定参考书中某一章让我们课外去图书馆借出阅读,以补笔记之不足。他还常在课上进行临时试验,出个题目,让我们用英文答,时间限定20分钟。

我班的“英诗”课是吴宓教授讲授的。吴宓教授中英文造诣均深,他当时在天津《大公报》上主编文学副刊,每周一期,发表了很多为艺术而艺术的评论文章,我是每期必读的。他在清华孤身一人住在工字厅西北角一座二层楼上。“英诗”这门课,我们用的课本是美国大学通用的《十九世纪英诗选》,其中长篇诗多,短篇诗少。他先讲了英诗格律,然后开始讲正文。他的教法很简单,先指定课外预习若干页,上课后我们提出问题,他解答。有时他不指定预习的诗篇,就在课堂上自己边念边讲起来。我自己买了本《英诗宝库》(golden treasury),这是一本著名英国短诗选集,如《唐诗三百首》一样,我曾涉猎过一遍,还能背下十几首,不懂的地方曾请教过吴师。

西洋戏剧由系主任王文显教授讲,他曾用英文写过两出三幕剧《委屈求全》与《北京政变》和五个独幕剧。后来李健吾兄译成中文,由某出版社出版了《王文显先生戏剧选》。1934年,由健吾兄导演,曾在东城青年会礼堂与清华同方部各演出过一次《委屈求全》。王师讲这门课,他从古希腊、罗马戏剧讲起,通过中世纪的宗教剧,把重点放在17、18、19三个世纪的英、法、德、意、挪威等国的大戏剧家身上。对莎士比亚,他仅作了简要的介绍,因为他准备在四年级必修课《莎士比亚》堂上再细讲。对于法国大悲剧家拉辛与大喜剧家莫里哀,以及德国大戏剧家莱辛、席勒,意大利大喜剧家哥尔道尼,挪威大现实主义戏剧家易卜生以及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等等,王师都做了详尽阐述。王师还指定我们读了莫里哀的《吝啬鬼》、易卜生的《傀儡家庭》,对两剧王师都做了详尽的分析。

每次华北或全国运动会,清华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榜首,这不能不归功于体育部马约翰教授与郝更生教授及徐文讲师。马师是美国檀香山广东华侨,曾获得美国某大学的体育博士学位,他身材粗壮,性情温和,双目炯炯有神,一年四季穿着运动服,即使在数九寒天,也是上套毛皮夹克,下穿短裤、长统毛袜与运动鞋。一年级马师教我们班。天暖时,在大操场上教我们各种体育活动,天冷时,则在体育馆里操作各种体育器械,对游泳,他要求每生必须至少能游20米。他还常讲体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两种精神,他常用两个英文字表示,一是sportmanship,二是teamwork。前者是竞赛精神、竞赛道德、竞赛守则之意,后者是各守岗位,各尽全力,不突出个人,处处顾全大局的整体精神。马师还常说这两种精神同样适用于个人的生活与工作。

70年来,我一直从事着教书办学的工作,如今虽不能去母校参加校庆,但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时时萦绕在心。

(作者为北方交通大学教授,曾任山西大学校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